- 张文海;张别人;胡晓娇;
20世纪初,舞蹈影像的界定相对模糊,舞蹈成为影像艺术的元素或修辞策略。随后,舞蹈影像经历了“机械芭蕾”“电视广告和MV”及“好莱坞的舞蹈电影”三个阶段分析。21世纪以来,跨媒介和新媒体艺术为影像舞蹈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拓宽了舞蹈影像的理论框架和创作路径。
2025年20期 No.881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武萌;郑雨杰;
从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的电影创作维度出发,以跨媒介理论为基石,深度挖掘其在时空叙事架构、视点转换呈现、文本互文网络、艺术表现手法及文化传承路径等关键层面的创新特质与实践逻辑。借助电影学、文化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工具,系统解析该电影如何凭借独特的电影语言将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精妙融合,成功塑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与文化氛围,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在电影媒介中的创新性传承与广泛传播。为跨媒介电影创作提供深度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有力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创新融合,对拓展电影创作边界、提升电影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学术价值。
2025年20期 No.881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叶笛;林芷安;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融的语境下,中国舞蹈题材电影展现了多元文化交流的潜力与价值。舞蹈凭借视觉符号的文化转译与叙事创新,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在符号生成层,电影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符号;在符号传播层,通过吸纳多元文化与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了既承载民族记忆又契合全球化语境的文化形象;在符号接受层,电影通过跨文化视角、情感共鸣及叙事逻辑的普适性,增强了全球观众对中国舞蹈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在符号整合层,电影完成了舞蹈、符号与叙事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交融与叙事创新提供了新的范式。研究中国舞蹈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接受与视觉创新,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及国际传播路径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启示。
2025年20期 No.881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常肖妮;夏一凡;
舞蹈电影作为一种融合舞蹈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电影类型,借助电影的视听手段,拓展了舞蹈艺术的表现空间与传播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观念的更新,各种理论思潮不断涌入舞蹈电影的创作与研究中。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理论,为舞蹈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通过聚焦解构主义视域,探究舞蹈电影的符号重构与多模态叙事,深入剖析解构主义理论基础,探讨其在舞蹈电影领域的渗透与影响。从舞蹈电影的符号系统入手,分析身体语言与视听语言构成的符号意义,进而阐述在解构主义视域下,舞蹈电影如何在符号层面进行解构与重构,以及在叙事方面呈现多模态特征,旨在为舞蹈电影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2025年20期 No.881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卢玥;李翔;陈旭光;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儿童电影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型契机与创新空间。当前儿童电影创作呈现出技术赋能与教育目标协同发展的新趋势,强调“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同时注重避免低幼化与娱乐化倾向。学界、业界正积极探索科技与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国际化叙事,构建儿童电影教育共同体,为中国儿童电影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在此背景下,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光影未来·童心视界”儿童电影论坛于2025年4月23日在北京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沈阳城市学院联合主办,聚焦人工智能与高新技术发展背景下儿童电影的创作特征、教育功能及产业未来。论坛汇聚了影视学界、教育界及产业界的权威专家,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新书与影片发布等环节,系统探讨了儿童电影在科技时代的使命与挑战。
2025年20期 No.881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徐丛丛;廖楚莹;
民国电影作为社会转型时期视觉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深度参与了性别身份与身体表征的建构过程。有必要以女性身体在银幕上的“二律背反”表现为理论框架,结合电影符号学与女性主义视觉分析方法,透过“遮蔽与展露”“凝视与抗争”“征用与越界”三组张力结构,来探讨民国电影对女性身体进行的视觉编码与意义生产。女性形象在传统伦理与现代话语的交织中,既体现出对既定性别范式的重复与内化,也展现出某种超越规范的视觉可能性,从而在影像中构成一种持续自我调适的视觉辩证场。
2025年20期 No.881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雨萱;沈克菲;
数媒技术迭代推动赛博朋克风格电影从亚文化类型片升级为技术时代的重要镜像载体。其美学体系突破传统视觉框架,依托虚拟制片、量子渲染等先进技术构建“可触摸的未来”,借交互设计与沉浸技术重构观众审美体验,形成声景交织的数字诗学;文化叙事呈现从二元对立到复杂共生的转向,聚焦后人类身份的流动性,直指数据资本主义的现实困境,实现全球母题与本土符号的深度融合。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影在创作中形成了技术服务叙事、参与深化主题以及文化在地转译的平衡逻辑,为理解数字时代电影美学革新与技术社会文化逻辑提供了典型样本。
2025年20期 No.881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英杰;张菀芸;
银幕上的人工智能形象,从冷战时期的控制恐惧,到当下生成式技术中的协作幻想,其变化并非单一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是植根于文化心理与社会结构的复杂演化。早期AI多被置于敌对位置,作为人类秩序的挑战者出现;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其人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与之伴生的,是观众对边界模糊、伦理动摇的持续焦虑。进入生成式AI阶段后,智械不再仅是对抗或替代的象征,它们开始被重新编码为有情感、有创意的伙伴。对这些银幕形象的重新梳理,既是对技术审美的观察,也是对人类自身未来图景的一种注视。
2025年20期 No.881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婷媛;张振华;
电影符号学通过解析影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揭示电影作为复杂表意系统的本质。从结构主义到精神分析,从叙事研究到观众心理,它不断拓展电影理论的深度。中国电影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其中为数不少的中国电影尝试在视觉角度通过巧妙的隐喻方式来讲述故事、表达主题、传递思想,并从中彰显电影的文化内涵。结合电影符号学理论,从人物、色彩、意象符号等角度分析电影中的视觉隐喻,并以近年来的中国电影《满江红》《悬崖之上》《刺猬》《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为案例,从语言文化解码、物象场景解码、背景音乐解码等角度分析电影中文化的解码问题。
2025年20期 No.881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奕淳;杨宸;
在媒介技术迭代与社会包容发展背景下,无障碍电影作为保障残障群体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需突破传统功能补偿模式。具身传播理论以“身体—媒介—环境”互动为核心,为构建系统性生态提供了理论框架。当前无障碍电影生态存在主体话语权失衡、媒介技术与叙事语法适配不足、环境支撑薄弱等困境。通过主体协同重塑创作话语权、媒介具身化创新优化多感官叙事、环境三维支撑完善系统保障的建构路径,旨在推动无障碍电影从碎片化改良迈向“主体—媒介—环境”协同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电影艺术的包容性实践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20期 No.88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海峰;
数字媒介正日益渗入都市日常生活,其以界面形式嵌入都市题材电影之中,成为具有时间延滞、阻滞或凝滞功能的叙事装置,也构成融合多元媒介、多路叙事与多文化元素的超电影形态,既为都市注入数字增强的超真实性与迷惑性的魅化特质,也以实时性的时刻在场、可存储性的时态沉淀与可回溯性的时序折叠等时间策略,为“真实”赋予虚实交织的赛博化叙事逻辑。都市电影中的数字媒介界面作为叙事装置,操控叙事时间与现实节奏,重构真实并生成都市之魅像,拓展了都市电影与媒介融合的影像美学表达路径。
2025年20期 No.881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晨曦;
以中国影片《内沙》、印度影片《想象之光》与意大利影片《还有明天》三部女性导演作品为对象,从母性伦理、身体政治、女性与空间、未来叙事四个方面,探讨其跨文化伦理表达。研究揭示,这些影片均展现了女性在历史与社会张力中的自我觉醒,并将身体呈现与空间转换构成为抵抗父权压迫的重要策略。三部影片共通的“明天”意象,在对生命与制度的描绘中显现出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为中国女性电影批评提供了跨文化参照。
2025年20期 No.881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丁倬群;
国产喜剧电影经历了从起步、发展、爆发到成熟的四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模式。自2010年以来,喜剧电影在类型融合方面,形成了“喜剧+科幻”“喜剧+现实”等多种模式,通过将喜剧元素与不同题材结合,既保留了幽默内核,又赋予故事更深层的社会思考或类型张力。在市场突围策略上,“喜剧+”电影创作需要突破单纯娱乐局限,关注社会议题;拓展“喜剧+”的类型融合,注重叙事结构创新;优化档期策略与精准营销,提升市场投放效率;注重“喜剧+”作品的角色塑造,提升情感共鸣。
2025年20期 No.881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建淳;王东;
中国二维动画电影的时空美学深植于民间文化土壤,其艺术表达始终与民间时空认知紧密相连。民间文化中循环的时间观与虚实相生的空间观,借由二维动画的媒介特性完成转化:平面造型的灵活性契合民间时空的非物理特质,线条色彩的象征性强化时空情感维度,剪纸、皮影等符号转译则丰富了时空表达的素材库。这类影片通过双重路径构建美学体系:时间维度上,神话时间的情感化叙事、节庆符号的时间浓缩,实践了民间叙事逻辑;空间维度中,自然空间的诗意重构、民俗空间的文化编码、想象空间的超验呈现,完成民间空间美学的影像转化。
2025年20期 No.881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邓智奇;张红峰;
二战后至2024年间,澳门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演变,深刻反映了特殊历史语境下地域文化身份的视觉建构过程。研究以文化记忆理论与女性主义批评为框架,探讨澳门女性形象如何从早期被外部凝视的、奇观化的“他者”,逐渐转变为承载本土记忆、主动建构文化身份的“主体”。早期由外部力量主导的“涉澳电影”多以异域化方式呈现女性,将其塑造为满足外部想象的视觉符号。1999年之后,在特区政府文化政策推动下,本土创作的“澳门电影”通过女性身体、职业与情感的叙事,激活被遮蔽的本土经验,建构出具有“混杂性”特质的文化主体。澳门电影中的性别叙事深刻重构了对中葡文化交融下本土身份的理解,完成了从被建构的“他者”到自我演说的“主体”这一重要转型。
2025年20期 No.881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秦文华;张晓明;
近年来,青年导演刘江江在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电影《人生大事》《出入平安》聚焦于社会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与伦理困境,突破传统现实主义叙事中对人物的类型化书写,展现出鲜明的影像风格自觉与伦理关怀。基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视域,从“边缘人物的伦理主体性”“传统神话的现代转译”与“视听语言中的伦理建构”三个维度,分析刘江江如何通过影像策略构建激发伦理响应的感知机制。其导演风格表现出由“美学策略”通往“伦理实践”的路径,构成了当代现实主义影像的一种独特形态,也为理解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伦理叙事提供重要范式。
2025年20期 No.881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施维纳;
歌舞片的核心魅力在于,舞蹈场景并非仅仅是剧情的点缀或视觉上的感官呈现,而是承载着深层文化意蕴、构建民族美学身份、推动电影叙事革新的核心艺术载体,也是彰显歌舞片艺术魅力与文化深度的关键要素。舞蹈并非简单的视听觉艺术,人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如何借助身体语汇完成从文化符号到时代精神的深度转译,实现从叙事到技术的多维艺术价值突破。中国歌舞片若要走向未来,就必须走出当前困境,从对西方类型的简单模仿,转向一种植根于本土美学、以舞蹈语言为叙事本体的“舞蹈诗性电影”新范式,进而为世界电影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
2025年20期 No.881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通建;解村;
在当代中国青年导演面临艺术与市场双重压力的语境下,文牧野通过从短片到长片的谱系化创作,开创了社会议题与商业类型融合的新路径。其作品贯穿对“弱势群体主体性”的核心关怀,实现了从个体经验书写到社会结构洞察的升级。通过“社会性、灵魂性、娱乐性”的现实主义策略,他在商业框架内完成了议题的大众化转译。其构建的“可传播性真实”更激活跨媒介场域的二次创作与公共讨论,形成了从银幕叙事到社会介入的文化共振,为青年导演平衡作者表达与公共价值提供了重要参照。
2025年20期 No.881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倪尚;
林超贤导演的军事题材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实现了技术真实与艺术张力的高度平衡。镜头语言通过纪实性手持摄影、多视角景别组合及深海光影设计,强化了临场感、真实感与压迫感;声音设计以逼真音效还原、情绪化音乐调度和战略性静默运用,构建沉浸式战场体验;特效秉持“实景为主、数字为辅”原则,增强视觉可信度;场面调度则通过军事动作的专业还原与多维度战争呈现,展现现代战争的复杂性与体系化作战格局。这些手法共同奠定了其影片既真实又充满艺术感染力的独特风格。
2025年20期 No.881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蓝蓝;
21世纪以来,国产青春电影对经典影视配乐的互文运用成为重要文化现象,这种互文运用,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时代记忆的重构。通过音乐与影像的互动,这些影片不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文化传承、代际对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互文通过经典旋律的时代转译唤醒集体记忆,借助旋律重构、节奏改编等手法实现叙事创新,但也面临商业逻辑与艺术表达的矛盾、代际审美差异等困境。研究认为,未来创作需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通过传统元素现代化转译与技术赋能,实现经典配乐在青春叙事中的美学突破与文化延续。
2025年20期 No.881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廖湘君;高英轩;
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历史转型期,作为过去增长动力的“下沉市场”正面临动能趋弱和旧有模式逐渐失效的挑战。该症结源于新型城镇化驱动下的影院扩张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即银幕供给过剩与有效观影需求相对不足。通过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影响电影下沉市场的内在机理发现,当新型城镇化进入注重质量的“下半场”,旧有的规模扩张路径难以为继,电影产业必须完成从供给逻辑到服务逻辑的根本性转型。从电影服务的二重性出发,中国电影产业应当以价值共创重塑内容生产新范式和以场景创新再造影院空间新格局。
2025年20期 No.881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静;
《浪浪山小妖怪》以数字技术创新转译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实现了水墨与工笔风格的动态融合。影片通过分层渲染技术模拟水墨渗透效果,三维化工笔线条增强角色立体感,动态留白构建虚实意境,智能材质系统还原绢本质感,动态构图算法重构传统绘画视角,中西乐器混搭强化音画同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东方美学数字表达体系。这些技术实践不仅激活了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拓展了民族动画的表现维度,更探索出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为传统绘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2025年20期 No.881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帖洪宇;王玉婷;
在融媒体技术重构传播格局的背景下,以展现特定地域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为重要创作目的或客观效果的旅游题材电影,其地域意象已成为文化扩散与产业协作的关键载体。该类型影片依托地域意象构建起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人物形象组成的符号系统,其中自然景观符号搭建视觉基础,人文景观符号承载文化脉络,人物形象符号完成精神的人格化呈现。然而,作为小众电影,旅游题材电影的叙事表达与传播依然存在多重难题:符号呈现与媒介特性适配不足,传播渠道选择与受众定位出现偏差,短期流量与长期运营相互脱节。为此,应采取搭建符号分层传播框架,推行受众细分的渠道方案,建立IP化长效运营模式等措施,促进电影地域意象从文本符号到文化记忆及产业价值的有效转化。
2025年20期 No.881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万秋滨;
《三个火枪手:达达尼昂》通过忠实原著精神与创新表达的结合,成功将大仲马的经典小说搬上银幕。影片在保留核心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基础上,以紧凑的叙事节奏、现代视听语言和复杂的角色塑造赋予故事生命力。视觉设计上,色彩与光影的艺术处理构建了权力隐喻,服装与场景的考究细节兼具历史感与戏剧性。巴洛克音乐与现代电子音乐风格的融合运用强化了叙事张力。技术上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提升了动作戏的沉浸感,而女性角色的现代化重塑和动作设计的创新则展现了改编的前瞻性。
2025年20期 No.881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束崑;何中国;
“新国潮”动画电影是传统文化、潮流消费与动画创意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电影“出海”的重要名片。在“新国潮”动画电影中,配乐不仅直接参与故事情节,彰显出独特的情感张力,也作为被传达和阐释的“文化符号”,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想象,使动画电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通过对“新国潮”动画电影配乐的艺术功能进行解读,探讨跨文化传播下“新国潮”动画电影配乐的类型选择和文化表征,以期为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及跨文化传播提供启示。
2025年20期 No.881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尹双涛;
俄罗斯电影《穷养攻略》以独特的俄式荒诞喜剧风格,巧妙地串联起消费主义、阶级叙事、历史记忆消解、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等社会议题。影片运用时空穿越、身份倒置等荒诞元素,对当代社会的物质主义、特权阶级教育困境、历史记忆的消解危机以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它不仅展现了俄罗斯喜剧电影的风格特点,还通过黑色幽默的叙事手法,使受众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思考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
2025年20期 No.881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琦;平瑶;
电影《向阳·花》以下沉式的叙事空间、名实错位的人物形象、具身式的叙事语言,为中国法治题材电影的叙事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路径。该片将女子监狱作为核心叙事空间,通过深描女主人公们“入狱前—监狱中—出狱后”的生活境况,叩问普通女性的犯罪原因、展现监狱生活的世相百态、反思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偏见;影片刻画犯罪人的多向侧面,凸显人物身份的名实倒错,表现人在不同身份之间的流转,消解不同法律身份之间的对立结构与等级秩序,表达对公义理想的朴素憧憬;影片还大量使用手语和方言口音,强化了叙事语言的具身效果,以直抵人心的方式呈现刑满释放女囚的不屈意志与互助情谊,勾勒出人人平等、联动融通、同心向阳的法治图景。
2025年20期 No.881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琛;
《聊斋:兰若寺》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嵌入动画媒介,构建起一套高度视觉化的图像秩序体系,使传统美术风格在数字技术中获得再生。影片在不同单元中分别引入毛毡、水墨、宋画工笔等传统文化视觉语言,通过材质算法与动态节奏实现风格与叙事的深度匹配。兰若寺空间的“时空折叠”设计与各类传统民居的视觉调度,不仅重构了传统建筑的叙事功能,也实现了空间的情绪表达。在社交媒体语境中,影片围绕“高识别度”与“高传播性”展开视觉策略部署。面对年轻观众,则从叙事上从“志怪猎奇”转向“情感共鸣”,完成传统母题的现代转译,重塑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路径的同时,拓展了视觉文化在数字传播中的情绪功能与影响力。
2025年20期 No.881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崧;
《F1:狂飙飞车》通过IMAX技术的创新应用,重新定义了赛车题材电影在速度美学方面的表达。影片全程使用IMAX特制摄影机进行实拍,将赛车运动的物理细节、空间纵深感与观众的生理感知完美融合。IMAX技术不仅能捕捉微观物理现象,还通过1.90∶1画幅,呈现出多层次的赛道环境以及车手的操作细节。其12声道音响系统所营造出的声音体验,能够触发观众的生理共鸣,而第一人称视角镜头则进一步强化了观众的沉浸感。该片的技术突破为国产赛车题材电影速度美学呈现提供了重要启示:采用实拍与高速摄影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真实速度,利用IMAX画幅重构叙事与时空关系,以及通过声音设计创造触达身心体验。
2025年20期 No.881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曹静;
电影《向阳·花》构建了一个超越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声音景观:秩序化的监狱环境音与颗粒感的社会环境音,隐喻了权力规训对女性结构性生存空间的塑造;方言与哑语的听觉编码实现了女性身份的话语权表达;手语合唱与符号化的音乐激活情感共鸣。通过挖掘影评平台(IMDb)的海外影评数据,对该片进行网络关系与情感分析,发现“声音”“台词”“音乐”等词与“情感”“角色”“观众”等词形成强关联网络,节点间的高频共现与紧密联结,印证了声音景观对跨文化情感传导的显著效能。
2025年20期 No.881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梦愚;
《罗小黑战记》系列以独立风格,成功构建出一套高度辨识的视觉系统与文化表达路径。该系列依托“手绘线条主导”的图像结构,结合东方叙事的节奏逻辑和国风意象的视觉转译,确立了以二维动画承载当代表达的现实可能。《罗小黑战记2》不仅延续前作对人与自然、秩序与情感的哲思探讨,还展现了二维动画在视觉抽象、结构含蓄与节奏调控方面的独特能力。在当下动画电影市场中,《罗小黑战记2》作为实现票房与口碑双重突破的原创二维作品,不仅验证了风格化美学的产业可行性,也提示二维动画仍具语言生命与文化活力,为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了另一种发展维度与美学选项。
2025年20期 No.881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