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雪团;张燕;
中国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已经通过华侨等人士的传播进入到越南,在最初本土电影极端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在越南获得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而越南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喜爱与认可也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在当代,随着越南电影市场的开放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电影的进入,中国电影在越南面临激烈的竞争。所以,除了在政府主导下加强与越南电影的合作与交流以外,中国电影应该在上游的内容创作到下游的发行放映等环节加大投入力度,以产业带动文化,让电影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2025年13期 No.874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李侃;
“聚焦中国”这个主题能够鲜明地体现出21世纪中国电影在英国的传播本质,从东方奇观的武侠大片热潮到新主流中国电影崭露头角,英国社会正在改变往常疏离陌生的立场,以主动的姿态寻求认知一个不断崛起、更加多元、愈加具象的中国形象。中国电影在英国传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21世纪中国电影在英国影院的传播经历了国际发行、独立发行和专注发行三个阶段,在英电影人通过不断摸索与试错来构建中国电影的传播体系,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2025年13期 No.874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郝延斌;周才博;
在最近的20多年里,中日两国的电影交流频繁。吴宇森和张艺谋等人执导的一系列影片在日本市场获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东京国际电影节成为中国电影面向亚洲和世界展示风采的舞台,《雪豹》等影片获得了重要的奖项。中日两国的电影传播与交流,除了作为电影产业贸易主要形式的成片的进出口之外,还在亚洲电影泛区域制作兴起的背景中展开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密切合作,制作了《妖猫传》等诸多合拍片。电影明星的跨国出演,内容资本的跨国流通,使得中日电影之间的关联更为紧密。
2025年13期 No.874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张勇;张琪琪;
新世纪以来,中国影视界和非洲影视界探索了作品输出、联合拍摄、节展交流、影人互访等多种合作路径,为中非人民搭建起沟通情感与文化交流的桥梁。然而,中非影视合作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侧重节展交流和文化外交层面,艺术、科技、产业交流合作不足;中国影视在非洲的能见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中非合作已经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影视作为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作用日益凸显,总结现有经验,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突破目前的合作瓶颈,探寻出一条适合非洲自身发展和中非合作需要的道路。
2025年13期 No.874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徐爽;王聪;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传播策略在市场化机制的介入下,实现了相对应的技术和美学转型:其生产范式已突破过去以武侠/功夫类电影为主的单一工业化模式,逐步转向契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电影类型创作。为消解主体间性的文化认知壁垒,中国电影采用“延异”的策略,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码体系;同时,通过“视域融合”,中国电影实现了中西方元素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电影在北美传播的文化转译的有效路径。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平衡调节,为中国电影面向全球的发行传播做出了有益尝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范式。
2025年13期 No.874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吴杰;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与文化自觉日益提升的时代背景下,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场景设计呈现出直观再现向深度转译的嬗变轨迹。早期场景多以自然地理风貌为蓝本,传递“天人合一”的古典意境;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场景设计逐渐转向动态叙事与抽象表意。形式层面,从传统的写实临摹进阶为虚实相生的意象建构;文化层面,由表层的元素拼贴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深度诠释;技术层面,从手工绘制跨越至算法驱动,实现制作方式的革新。通过技术赋能、文化自觉的双重推动,国产动画场景设计超越了单纯的视觉装饰功能,成为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为民族美学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本。
2025年13期 No.874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荣蓉;
“非连贯性”是电影配乐应用的一个重要理念及方式,对观众情感投射有着诸多积极影响,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对电影配乐“非连贯性”及观众情感投射的理论内涵进行明确,探讨电影配乐中“非连贯性”的主要体现。通过对电影作品分析,研究电影配乐的“非连贯性”对观众情感投射的实际影响功能。同时,提出电影配乐的“非连贯性”对观众情感投射的未来路径。
2025年13期 No.874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江玥;王宏;
近年来,国产女性题材影片呈现出成长主题的叙事转向,生动展现了不同年龄段女性从懵懂迷茫走向认知世界继而观照自我的独特成长进路,与传统的英雄成长叙事不同,这些电影展现了断裂式成长、集体性成长、对抗性成长等多种叙事形态。断裂式成长通过创伤的不可愈合性解构线性生命史观,抵抗性成长借语言祛魅、身体重构与空间解域实现符号化突围,集体性成长则以情感纽带超越血缘宿命,建构动态差异的女性共同体。三者形成“裂隙—突围—共生”的递进关系,共同构成女性成长叙事的动态张力。
2025年13期 No.874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王群壹;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影创作正由传统实拍向智能生成转型,电影的叙事美学也随之重构。AIGC技术不仅革新了电影的视觉风格与情感表达,也推动了电影生产方式与创作主体的转变,标志着人机共创时代的到来。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短片单元的最佳影片《致亲爱的自己》(To Dear Me),在技术应用、艺术风格、意象表达与情感叙事四个方面,展现出了AIGC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与影响。
2025年13期 No.874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栗心怡;
对于香港电影而言,“仪式”不仅能够作为文化文本直接参与影片叙事动力的建构,还是文化场域与银幕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在对传统的询唤中,深入反思现代人的个体困境,在理性的类型化叙事中借助非理性的仪式性活动,延续港味美学中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有必要引入当代记忆研究视野下回忆形象与回忆空间等理论概念,通过对香港电影中自仪式文本、仪式场到整体仪式观的分析,探寻转型后的香港电影如何在共有的城市心态与文化基因影响下,谱写新时期的“我城记忆”。
2025年13期 No.874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任杰;王彦苏;
声音建构作为电影配音艺术中的生成机制,构成角色身份编码、情感表征与文化意义嵌入的关键声学介质。其在声学表现与符号指涉之间建构出多重话语场,强化了角色主体的拟真性与审美感召力。通过技术逻辑与美学范式的复合演进、表演主体与接受机制的协同驱动,以及语系文化与地域意识的深层介入,实现声音与角色映射关系的结构耦合与语义跃迁。
2025年13期 No.874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唐露;白墨阳;
色彩作为电影叙事中的视觉能指,在数字影像时代完成了由自然显现向程序化建构的范式转型,演变为空间组织与情绪塑形的关键符号系统。通过构建由视觉能指层、叙事所指层与文化解释项层的符号学分析框架,可系统揭示色彩在物质生成机制、意义编码以及文化认同建构中的复合功能。在当代影像叙事中,色彩已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元素,而成为激活感知经验、重塑叙事节奏与介入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推动视觉叙事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地方性叙事与普适性表达的辩证统一。
2025年13期 No.874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辰晨;
关于非遗保护的政策从“抢救性保护”到“生产性保护”,再到“数字赋能”,体现了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再到“产业融合”转型的政策导向。国产动画电影近些年积极探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路径,助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叙事逻辑与动画叙事框架的融合以文化内核为基点,实现现代化转化与兼容性改造;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构建非线性与线性叙事的动态平衡;以价值共创为引擎,形成文化传承的创新合力;以媒介融合为契机,发展数字化非遗新业态,以期为中国非遗的动画化转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5年13期 No.874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阎虹;
近年来,中国的新锐导演群体在创作中实现了从“作者叙事”到“普遍表述”的范式转型,他们既延续个人风格,又通过类型化叙事提炼社会共性议题,形成了多元表达与大众共情的有机融合。政策引导与工业化进程的协同共振为新锐导演的创作提供了结构性支撑:国家级创投平台孵化新人导演,数字技术推动制作流程革新,产业内部协同持续发挥效能。新锐导演也立足于本土与全球的交汇点,以重构本土美学结合文化根脉与类型叙事,以全球类型承载着本土现实主义的表达。
2025年13期 No.874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刘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早期诗意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艺术探索,通过音乐与影像的融合,开创了独特的叙事美学。电影创作者们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融入银幕实践,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电影流派,其中,音乐在情景隐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音乐不仅是情绪烘托,更通过声画对位、中西乐器元素结合传递社会隐喻与人性哲思,这种创作模式既延续了传统借景抒情的美学智慧,又为当代影视提供了本土化启示。当前,全球化与数字化趋势为诗意电影带来新挑战,未来需深化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探索数字化技术增强音画表现力,使诗意电影更好地成为连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与全球观众的文化桥梁。
2025年13期 No.874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鄂冠男;康佳翌;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视觉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媒介环境中的转化与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山海经》作为中国上古神话的重要典籍,其丰富的神兽形象体系为研究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提供了独特视角。通过考察《山海经》神兽形象的现代性转化发现:1.《山海经》神兽符号体系通过纯动物型、混合型、人兽混合型和自然物神化型四种类型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2.在跨媒介叙事中,神兽形象经历了形态重构、文化内涵转译和叙事功能重塑的多维度转化;3.数字技术的运用为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山海经》神兽形象在电影中的再现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精髓,又实现了创新性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跨媒介叙事理论的应用实践,也为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13期 No.874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杨洋;
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重塑科幻电影配乐的创作方式。鉴于人工智能生成科幻电影配乐的技术原理、艺术风格以及它所带来的具体影响,人工智能生成科幻电影配乐在创新性、情感表达和文化融合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其在情感表达的深度、艺术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方面又存在局限。审视当下,着眼未来,应更多地看到二者的协同发展性,以寻更多的超越技术之上的审美价值和其他可能性。
2025年13期 No.874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伍俊;
小川绅介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中颇具影响,他的创作故事激励了一批创作者深入社会生活,将目光投向普通百姓。在30余年的创作实践中,小川绅介践行了一套身体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方法,即一方面要求创作者必须身处现场,亲身实践、体验拍摄对象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求创作者必须从人物生活的物质基础出发,以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他的纪录片带有一种诗意气质,是对农民的一种赞美式注目,并最终超越纯纪实的范围,将纪实与戏剧性再现熔为一炉。
2025年13期 No.874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崔亚卓;周星;
长影旧址博物馆为工业遗产活化与红色文化的创造性传播发展提供了双重启示:通过跨媒介的空间叙事重构历史记忆,实现红色影像从“银幕文本”到“物质档案”的藏品转向;以剧场书写激活历史叙事的当代对话。通过NPC导览、博物馆剧场等戏剧实践凸显电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审美娱乐功能。有必要通过解析长影旧址博物馆的展陈创新样态,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电影博物馆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2025年13期 No.874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乔羽;沈鲁;
作为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重要组成部分的抗战电影,以真实的革命历史作为叙事框架,折射出民族的历史形象与文化精神。抗战电影超越了单纯的虚构故事形态,与历史、时代的宏大叙事紧密勾连,成为激发集体记忆、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研究范本。聚焦于国产抗战电影这一典型艺术形式,分析其叙事表达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当代媒介语境下的传播价值启示,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历史记忆与影像重构的互动共生关系。
2025年13期 No.874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任李璐;陈吉德;
厂区作为社会主义实验的特殊产物,承载着基于中国历史和意识形态认同维度上的空间想象。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所引发的国企改制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职工分流,厂区的动荡与变迁成为影像考察中国历史横截面的重要来源。从实在之场、象征之场、功能之场三层维度出发,厂区电影的“记忆之场”在具象化的物质符号中形塑厂区记忆,在时间与空间的象征性指涉中重构历史想象,最终在代际叙事与情感书写中询唤身份认同、凝聚共同体意识,展现出增强文化认同的价值与功用。
2025年13期 No.874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阴明娟;
在动作电影中,音效设计通过强化物理真实感、采用节奏化剪辑、注重环境音效的空间构建以及运用声音变形实现超现实表达,成为塑造影片风格与观众体验的核心元素。音效与动作画面的共振模式分为同步共振、异步共振和节奏转换模式,分别通过精确匹配、错位设计和动态调控来增强紧张感、制造悬念或引导情绪。国产动作电影在声音剪辑方面可以从强化物理真实感、灵活运用异步共振以及利用节奏转换模式实现情绪动态调控,提升影片的艺术质量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2025年13期 No.874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许孝媛;孙悦;
西南民族志电影因其文脉悠长、作品饱满、成果斐然而在中国影视人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一席。从西方来客的早期尝试到中国学人的自觉探索,再到学科化、理论化的专业建制,民族志电影以其丰满的视听手段建构着西南地方的文化记忆:净土的“柔”与“险”,仪式的“奇”与“异”,社会的进化与发展,民族性格的坚韧、团结与赤诚。在光影的雕刻下,民族志电影使文化免于遗忘的尘埃和时间的腐朽,为人类学、民族学和传播学的文化诠释与知识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视觉文献资料。然而,各类影像或多或少存在主客区隔、文化猎奇、自我东方化等问题,面对西南地区实际的变化与变革,民族志电影需要打破“他者”的文化迷障,从记忆主体、记忆内容和记忆通路等方面“直言式”呈现西南诸省进行时的社会文化生态。
2025年13期 No.874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郑鑫垒;
《海绵宝宝:皮老板大电影》通过对反派角色塑造的创新实践,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角色塑造上,皮老板从扁平的阴谋家变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其幽默与自大的性格特点贯穿全片,同时通过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现出团队协作与友情的重要性。在叙事方式上,影片采用反英雄叙事、非线性叙事、多线叙事等手法,丰富了故事层次。此外,影片通过皮老板的角色转变,探讨了爱与责任、团队合作、科技伦理等主题,引发观众对人性、社会价值观念和现代科技的深度思考,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5年13期 No.874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郝志华;
长井龙雪执导的日本动画电影《触碰你》(ふれる。)通过其丰富的色彩运用与细腻的视觉语言,展示了动画电影在视觉叙事里的多重功能。影片将主要角色的友情与成长作为明线,色彩疗愈作为暗线,生动再现了创伤记忆的视觉赋形。通过对秋、谅、优太成长历程的细腻描绘,直观地揭示出影片色彩与情感、友情与信任的互动关系,为影视作品中的创伤表达与色彩疗愈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更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2025年13期 No.874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邢瑞峰;
电影《不说话的爱》以听障人群为塑造核心,借助强沉浸式、强表现力的镜头语言以及细腻动人的情感肌理给受众带来关于沉默与表达的心灵共振。其中,情境营造与视觉表达为电影的高口碑提供强有力支撑,精细化的美术设计将影片的镜头语言表达力推向极致。现以镜头语言中的美术设计为着手点,分析电影《不说话的爱》中美术设计对情境营造与视觉表达的作用力,思考情境营造与视觉构建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创新性发展的启示。
2025年13期 No.874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谢瀚锋;
借助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Fran?ois Jullien)提出的“间距”与“去—相合”理论,探讨电影《出发》在影像语言与观看机制上的建构的东方诗性路径。影片通过水墨图式、非线性时间叙事与卷轴化空间构图,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图像—时间—身体”复合结构。从水墨影像与“虚时态”的节奏、地形空间与身体政治的生成机制、卷轴式构图与观看伦理的转向三个维度出发,发现该片在形式语言上对西方影像逻辑的“延异”,并以东方美学与哲学的交融方式,重构了人物、空间与观者之间的关系。
2025年13期 No.874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闫博文;沈磊;
近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影像语言上的探索上出现了一些转向影像感知与诗性表达。《出发》(2024)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借助长镜头与镜头内部蒙太奇构建了一种融合东方美学与历史感知的新型叙事结构。基于让·米特里的“镜头内部蒙太奇”理论,对《出发》的阐释:其一,空间叙事与主体行动如何借助长镜头生成“历史场所”的视觉节奏;其二,镜头内部构图如何在“多点透视”与“象征层叠”中形成感知结构;其三,节奏美学如何通过声音设计与人物身体书写,完成影像的“审美升维”。《出发》不仅实现了历史经验的视觉再造,也在感知结构上重构了主旋律诗性电影的语言伦理,展示出一种融合节奏性、象征性与身体性的东方诗性电影语言路径。
2025年13期 No.874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