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百家

  • 你好长影

    <正>/第三十四期/致敬摇篮,致敬经典,长影人讲长影故事。大家好,我是长影人庄严。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激情和梦想。那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热情万丈的年轻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挥洒雄心壮志,追求友谊、爱情和理想。那时的人们追逐的“偶像”,叫作高占武、孔淑贞、曹茂林……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国庆十周年献礼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作为一部青春励志作品,影片描写了一群年轻人为改变家乡孔家庄的面貌,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开山劈石,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原定两年才能完成的打通山洞的计划,胜利地把龙泉口的清水引到村里。

    2025年17期 No.87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媛媛美术作品

    孙媛媛;

    <正>~~

    2025年17期 No.878 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清立美术作品

    刘清立;

    <正>~~

    2025年17期 No.878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本期视点

  • “捉刀人”系列电影的类型法则与现代性转译

    吴青青;周倩倩;

    “捉刀人”系列电影着意构建“捉刀人”宇宙,并在IP宇宙搭建、微观空间场域的美学呈现、人物建构的类型法则以及现实意味的关联指涉等方面进行主动探索,在类型的重复与创新中找到平衡,为网络武侠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虽然网络武侠电影在精品制作、价值表达、“破圈”影响等方面存在先天局限,但“捉刀人”系列在市场策略、类型定位与审美趣味之间有所突破,证明了武侠类型片的活力仍在。

    2025年17期 No.878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情感动因与价值生产:新力量导演悬疑片的空间建制

    蔡晓芳;王苁蓉;

    新力量导演对于空间叙事的纯熟运用和创新建构,成为其悬疑类型创作中值得关注的现象。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新力量导演悬疑片中的空间建置及悬念效果进行剖析,发现外部封闭空间的隔离性、开放空间的多义性拓宽了悬念的边界,成为悬念叙事的情感动因;内部空间蕴含的可能性与互动性则丰富了悬念本体的价值,后者更是呈现出某种“未来影像”的特点。相较以往,新力量导演突破了传统线性时间观念下的悬念叙事逻辑,代之以一种空间观念为主导的非线性悬念创制,充分运用空间的悬念叙事提升悬疑片的表现效果。

    2025年17期 No.878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拓土·影像·表征:西部电影美学拓展中的香港电影探索

    孙丽;张燕;

    伴随着经济、政策和文化的变迁,西部电影影像美学的拓展更为丰富,其中香港电影与之相谐,地域探索逐渐向内地延展。其中,西部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香港电影重要的视觉资源和叙事场域。从沿海至内陆再到西部的空间延伸,映射出香港电影由地域认同逐步向中国文化靠拢的转变,表征了其对民族身份的重构与探索。西部空间作为文化认同建构的核心场域,彰显出香港电影在新时期以来关于身份和文化再定义的突破。

    2025年17期 No.878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对中华传统文化品格的创新性承继

    杨韵莟;王利丽;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久弥新,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与逐步完善的叙事范式。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一类独具中国特色,依托于中国近代史发展而来的特殊影视类别,更应扎根传统文化,联结现代影像叙事策略,最后反哺于自身的叙事发展,在影像中实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品格的创造性承继与转化。

    2025年17期 No.878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叙事转型、视听革新与功能重塑:近十年中国儿童片的银幕“新语法”

    任晟姝;徐泽惠;

    近十年,中国儿童电影在叙事策略、视听语言与社会功能层面经历了系统性转型,逐步突破传统教育工具的单一属性,形成兼具审美自主性与文化主体性的“银幕新语法”。重点聚焦近十年间中国儿童片的整体发展脉络,重点梳理并分析金鸡奖、华表奖及国际重要电影节获奖或提名的代表性作品,从叙事结构、视听策略与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的“新语法”,探讨其创作逻辑与文化功能的演进路径。

    2025年17期 No.878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学术论坛

  • 互动纪录视角下双主体建构对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创新研究

    李鼐;

    在媒介生态交互化转型的语境下,主旋律电影面临叙事范式革新的时代命题。互动纪录以“创作者与观众双主体建构意义”的理论逻辑,为突破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单向度传播困境提供了创新路径。互动纪录通过非线性时间架构、节点化叙事网络与开放性意义留白,解构热奈特线性叙事理论的封闭性,构建起让观众自主参与的“认知拼图”范式。它依托拉康镜像理论,突破了典型化人物的单向塑造,形成了创作者与观众协同生成的“角色共生”模式。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互动纪录将情感传播转化为具身体验与平等对话的“双向共鸣”机制。这种叙事突破不仅为“参与式文化”理论注入了红色叙事内涵,更通过“开放结构—共生角色—具身情感”的三维模型,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青年群体中实现主流价值的沉浸式传播与创造性转化搭建了实践框架。

    2025年17期 No.878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媒体时代电影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参与感重构

    张曦;

    新媒体技术革命推动电影文化传播范式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互动,形成“技术赋能—内容共创—文化共生”的生态。5G、AI、VR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重塑传播渠道与受众角色,使观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研究表明,UGC二创、跨媒介叙事及情感共同体构建成为增强参与感的核心路径,而技术驱动下的实时反馈机制和算法推荐系统加快了电影文化的裂变式传播,需要对版权争议、算法偏见及过度娱乐化风险给予警惕,探寻智能传播时代电影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025年17期 No.878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跨媒介融合视角下主旋律电影的主体表达差异与互补

    秦敏;

    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传播生态变革的背景下,主旋律电影正从单一媒介叙事向跨媒介融合表达转型。研究发现,银幕、网络、衍生媒介的主体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与互补:银幕媒介通过IMAX技术、长镜头等沉浸式视听语言构建集体情感共鸣场域,但存在单向传播的情感灌输风险;网络媒介借助碎片化传播与用户共创解构权威叙事,但面临价值被稀释的挑战;衍生媒介通过游戏、剧本杀等形式推动受众深度参与,但需警惕商业化对价值内核的消解作用。三种媒介通过叙事结构整合、情感共鸣强化、价值传播协同实现互补,这为主旋律电影的创新传播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也强调在技术赋能中要坚守价值底线,实现媒介形态与主流叙事的有机统一。

    2025年17期 No.878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媒介重构中的人物性格:从文学主体到电影结构性角色

    谭昊;

    人物性格的建构机制是文学改编为电影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转化环节。从媒介结构的差异出发,可探讨文学文本中依赖语言、时间与主观性生成的人物如何在影像机制中被压缩与重组。在改编过程中,电影以节奏优先与叙事效率为导向,使人物性格趋于外显和功能化,丧失了文字表达的模糊性。这种转译不仅出于叙事结构的需求,更与文化装置对人物的规训密切相关。通过类型系统、制度筛选与情绪组织,电影中的人物逐步被编排为可识别、可传播的结构性角色。

    2025年17期 No.878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者前沿

  • 嬗变、再塑与生成:媒介化视角下AIGC对电影叙事方式的变革及创新

    杜兴远;

    AIGC在电影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再塑了电影叙事的结构与形式,还以其技术特性为基础生成了具有媒介化特征的全新电影叙事形态。通过梳理AIGC在电影叙事生产中的应用过程发现,AIGC正在从单纯服务于叙事的工具嬗变为具有叙事熵增作用的基础设施。依托技术赋能,AIGC通过深度模拟生成具有结构化特征的故事脉络,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创作者表达欲望,从而更充分发挥其文化装置的作用,协助观众进行主体化身份建构。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连接大数据与创作者经验的中介,并作为创作主体在与人的深度交互中生成内容。在AIGC逐渐进入电影生产全流程的背景下,电影创作者应在技术应用中充分发挥创作自主性,整合交互技术、自动化生成和多模态技术,在叙事模式、叙事场景和叙事主体层面进行创新。

    2025年17期 No.878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拓展与突破:国产动画电影的全龄化创作策略

    郭云路;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全龄化创作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全龄化动画电影佳作。然而,我国动画电影在全龄化创作中依然存在题材同质化、系列化不足、主题生硬和技术失衡等问题。因此,国产动画电影应拓展题材边界,构建多元化创作生态;强化系列化开发,构建统一世界观与角色联动;深化主题表达,实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以情感共鸣为核心优化创作流程。通过这些策略,国产动画电影有望实现全龄化转型,由此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吸引更多的观众,提升国际影响力。

    2025年17期 No.87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略论人工智能在拓展电影新途径及未来发展中的利与弊

    鲁静;

    AIGC的迭代发展已经引发文学、绘画、设计、影像等领域的巨大冲击。电影艺术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目前已被人工智能嵌入到影像生产流程的各个层面,从生成方式到影像呈现方式都已出现颠覆性挑战,探索在人工智能包裹下的电影,在未来如何激活潜能进行突破性发展,坚守以人为本、重视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新、对人类情感复杂性和真实性进行深入探讨,或许是人工智能在拓展电影新途径中的核心基点。

    2025年17期 No.878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国产动画电影的衍生品开发:从创意设计到文化IP生态构建

    张璐琪;厉洪瑶;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IP衍生品开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领域。成功的衍生品设计需遵循基于核心IP符号提炼、基于用户情感共鸣、平衡IP文化价值与商业可行性、兼具跨媒介延展性等原则,并经过解构IP、设计原型、选择制造工艺、动态优化产品线等流程。制片方构建动画电影IP的文化生态,还需强化IP符号的跨媒介叙事延伸,构建沉浸式线下体验场景,推动粉丝共创与社群运营,整合数字技术拓展虚拟消费场景。

    2025年17期 No.878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技术赋能、叙事新变与文化自觉——当代国产科幻电影的创新发展与美学之思

    张立昆;

    数字技术赋能国产科幻电影实现了美学范式转捩,实现了沉浸式美学与中华特有美学观念的融合。数字技术赋能国产科幻电影在叙事层面产生新变,奇观化叙事与共情叙事二位一体的叙事模式,不仅形塑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陌生化景观,也能激发个体审美潜能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文化自觉构成国产科幻电影创新发展的另一特征,通过科幻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哲学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国产科幻电影为全球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的独特窗口。

    2025年17期 No.878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Z世代”审美偏好下动画电影的内容创新与营销策略研究

    张婷;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Z世代”的审美偏好正深刻影响着动画电影的内容创新与营销策略。“Z世代”的审美偏好具有碎片化视觉表达、沉浸式体验、亚文化符号渗透、社会价值共鸣等特征。动画电影为适应其审美,开始创新运用碎片化叙事结构,打造沉浸式创作,深度植入虚拟偶像元素,着力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译。营销策略上,动画电影制片方应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裂变式营销,创设沉浸式线下活动场景化营销,塑造虚拟偶像代言广告式营销,借助用户生成内容开展社群裂变性营销。

    2025年17期 No.878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风格与特色

  • “儿童本位”意识下新世纪国产儿童喜剧电影中顽童形象塑造

    毛燕兰;张起铭;

    新世纪中国儿童喜剧电影以“儿童本位”为核心,借顽童形象建构独特童年叙事美学。创作者依托声效韵律、视觉符号与数字技术等视听策略,将顽童的“自然之美”与“力之美”转化为可感影像符号,既解构成人规训秩序,又重构儿童主体性认知。虽在角色心理真实度上有所突破,却存在成人化叙事、娱乐与教育失衡等问题。未来需以发展心理学为支撑深化人物塑造,融合本土文化与现代技术创新叙事,推动顽童形象升华为的童年精神镜像,助力儿童影视美学体系本土化建构。

    2025年17期 No.878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重构、美学新变与时代回响

    吴金娜;孟宁;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内涵、美学表达与时代精神上实现多维突破。在文本阐释层面,影片通过解构经典文本、描绘人性灰度、多元类型的“反传统”叙事完成文化新解,并借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创造性重构来促进文化认同;在美学建构层面,创作者将传统美学元素融入电影语言,以对中华古典美学的创新演绎赋予影片独特的东方气韵与视觉奇观。这种多维度的突破推动了中国动画电影艺术本体的发展,促使中国动画电影以怀旧情绪的情感共享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时代精神的共鸣。

    2025年17期 No.878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中异形角色的造型逻辑与美学特征

    寇萌萌;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异形角色设计逐渐成为文化表达与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这些角色突破视觉表现边界,在叙事功能与社会隐喻层面展现独特价值。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异形角色设计通过解构重构东方意象,构建兼具本土辨识度与全球适应性的视觉语言。同时,异形角色的形态和色彩常暗含生态伦理、身份认同等当代议题,成为连接神话叙事与现实思考的桥梁。技术驱动下的艺术表达革新,不仅推动了中国动画美学的范式升级,也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对话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5年17期 No.878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电影中的地方感:巴蜀电影如何构建青年地方文化认同

    郭珏岑;

    在数字化与媒介化交织的当代语境下,地方电影逐渐演变为青年群体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形式。巴蜀题材电影依托方言运用、地域景观与本土叙事等元素,有效唤起青年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归属,同时也面临现代化转型与受众需求多元化等挑战。在叙事实践中,该类电影注重文化内核的现代表达,以观众体验平衡叙事与情感,借助价值共鸣增强认同,并通过媒介融合推动地方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从而促进地方文化与青年认同的深层互动与融合。

    2025年17期 No.878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韩延“生命三部曲”中的存在主义表达与疾病叙事机制

    陈书琴;

    韩延导演的“生命三部曲”(《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我们一起摇太阳》)以绝症青年为主角,突破传统疾病题材的叙事局限,通过存在主义哲学视角与创新性叙事机制,构建了兼具现实深度与精神温度的生命寓言。影片聚焦“荒诞”“向死而生”“共在”等存在主义命题,呈现个体在生命困境中的精神搏斗与意义追寻;同时,通过身体叙事的张力、叙事视角的转化与缝合、隐喻符号的建构及类型元素的融合,将私密的创伤体验转化为可共情的公共表达,为疾病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兼具现实锐度与精神温度的叙事范本。

    2025年17期 No.878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观察与思考

  • “本体—喻体”符号框架下电影音乐的叙事修辞机制

    尹睿晨;韩雪;

    电影音乐已从“背景音”升级为参与意义建构的独立表意系统,但其实践中存在程式化表意模糊问题,叙事逻辑与修辞策略待深化。语言学中“本体”与“喻体”的符号映射属性,与电影音乐以声音符号传递抽象情感的本质高度契合,为解析其从抽象声响转化为叙事语言提供结构化工具,也为突破程式化、深化声画张力提供新视角。其通过多元修辞手法实现声画隐喻、情感强化与深层表意,深度参与叙事,拓展了电影情感传递与主题深化路径。

    2025年17期 No.878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家”之衍变:1949年以来中国家庭情节剧电影的伦理叙事

    朱善智;徐丛丛;

    “家”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是精神归宿和生命之“根”的代名词,自古以来人们对“家”的推崇和敬仰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原型。中国家庭情节剧电影中关乎“家”的形态、结构书写往往影射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转型,在思想体系的从属范畴内,其伦理叙事不仅拷问着善恶、情感道义、权力变更等议题,还显现出主体身份确证与自我认同的达成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七年”、80年代、90年代以来的家庭情节剧电影分别以“隐退之家”“意想之家”“流散之家”的样貌呈现出主体与他者、与世界的关系变更。从“国显家隐”到“家显国隐”再到“家的后现代显现”,“家”的衍变勾勒着伦理秩序的衍化,也成为时代与个体的际遇表征。

    2025年17期 No.878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猫猫的奇幻漂流》看动画电影中的创伤记忆可视化策略

    刘志强;

    动画凭借假定性与艺术抽象性,为创伤记忆的可视化提供了独特路径。拉脱维亚动画电影《猫猫的奇幻漂流》实现了创伤记忆的“真实还原”与“治愈表达”双重目标。影片借助洪水意象的多重隐喻、动物符号的去人类化表征、碎片化叙事与非自然色彩,精准模拟出创伤的强迫性重复与解离状态;同时依托循环叙事、空间重构及视觉软化策略,构建创伤整合的诗性空间。动画媒介通过象征浓缩与美学抽象,实现了创伤经验的有效传递以及安全距离下的疗愈表达。

    2025年17期 No.878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跨学科视域下电影配乐中人声的叙事功能与表达路径

    冯诚纯;

    电影配乐中的人声以其独特的声学特性与情感承载力,成为跨学科叙事的核心要素。人声在电影配乐中的发展历经从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传统的移植,到现代主义的突破,再到技术驱动下的多元融合三个阶段;在角色塑造、氛围营造、剧情推动、配器创新四个维度发挥独特叙事功能,如通过声线特质刻画人物,以声音预演场景等;且在跨学科融合中实现语法创新、符号化编码与创作边界拓展,例如音乐学与叙事学对话产生“声音标点”语法。可见,人声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创新媒介,其发展深刻影响电影的叙事表达与美学构建。

    2025年17期 No.878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电影营销中电影动态海报设计研究

    范啟华;

    电影动态海报在电影营销中具有灵活性展现电影宣传画面、立体性传递电影重要信息及满足观众电影海报画面艺术欣赏需求等多重优势作用。为发挥电影动态海报的优势作用,推动电影动态海报设计及实践,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对电影动态海报的渊源及功能进行了探析。之后重点探索与分析了电影动态海报设计策略,主张虚实结合、符号暗示、光影变幻、文字演绎、空间位移等元素在动态海报设计中运用,提升电影动态海报的艺术表现力与传播效果。

    2025年17期 No.878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克武侠电影中的多维美学建构——以《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为例

    刘佳;

    徐克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多维建构了武侠电影美学——从传统的水墨意象到冷兵器时代的数字化呈现,从人物造型的跨文化符号到哲学层面的家国隐喻,重构了一个既植根于传统又与当代对话的武侠宇宙。以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重点分析徐克武侠电影中的视觉语言、人物塑造和精神意蕴以及影片中的符号隐喻系统等内容,探讨徐克武侠电影中的美学意境,旨在为武侠影片的创作与研究提供新视角,为促进武侠电影的后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17期 No.878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案例分析

  • 论《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技巧

    邱果;

    音乐刻画人物形象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它通过抽象的声音元素(旋律和声、节奏、音色、力度、织体等)来具象化地描绘、暗示和强化人物的性格、情感、身份、命运乃至内心世界。它不需要语言,却能直达人心。《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音乐十分饱满,对不同的人物都象征性地绑定着音色各异的乐器,其中的旋律变化结合画面令人有一种十分和谐的体验。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音乐正是从各个角度3D立体般的勾勒渲染人物形象和内心性格,将人物心理外化为可感的听觉体验。

    2025年17期 No.878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地球特派员》:成长叙事、“审丑”美学与创作缺失

    庞明月;

    2025年皮克斯的原创动画新篇《地球特派员》,一方面镜像架构地球儿童艾利欧与外星生物小格的双重亲情线,结合从“地球现实”到“星际超现实”的空间叙事演变,共同构建孩童自我意识成熟化的成长叙事;另一方面,“审丑”美学打破了皮克斯传统可爱型角色的形象设计,在非人类视角探讨“差异接纳”的叙事主题。然而,该片盲目拼贴低龄化的“低幼情节”与成人向的“宏大议题”,导致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以大见小”的主题困境,创作缺失也为后续“成长+冒险”类的动画电影创作提供启示。

    2025年17期 No.878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山水与行思:新主流电影《出发》的东方美学与摄影意志研究

    宓鑫君;

    电影《出发》以青年毛泽东“穷游五县”的史实为基础,通过诗性视觉表达与类型融合实践,突破传统主旋律电影对伟人形象的程式化塑造,建立起一种“行走中思考”的东方影像哲学。《出发》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理念、空间观念与“游目骋怀”的审美经验转译为现代电影语言,强调摄影在人物精神成长、信仰生成与叙事节奏控制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影片通过类型重构与节奏留白,实现从“事件主导”向“精神景观”的叙事转向,展示出东方美学在视觉语法层面的当代表达力。《出发》在文化表达与国际传播中提供了一个具备本土哲学根基与美学创新张力的中国影像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025年17期 No.878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资本游戏中的心灵图景:《猎金游戏》的镜像情感、灰色正义与女性主体性

    徐雪涛;

    《猎金游戏》通过对金融权力和隐形规则的具象化建构,揭示操纵者和参与者在资本游戏中的生存状态。影片不仅以主人公高寒的沉沦与救赎为主线折射观众对阶层突破的欲望和道德底线的撕扯,更借张托德等人“以恶制恶”的灰色正义“解构”资本逻辑中无瑕纯洁的英雄神话。电影的突破性还在于多重维度的女性塑造——李海伦的职场权力颠覆男权秩序,徐晓慧的出走重释善良本质,安娜的凝视赋予男性救赎以伦理重量——三者共同赋予影片更具主体性的表达建构。

    2025年17期 No.878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电影《东四十条》的极简主义、“胡同美学”与创作启示

    李杨;张星义;

    电影《东四十条》运用了极简主义创作理念构建了独特的“胡同美学”。影片以即兴剧本创作、非职业演员表演和自然光实景拍摄,突破传统电影制作模式。其叙事手法借鉴荒诞派戏剧,采用“城市漫步”式结构,展现当代青年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特征。在视觉呈现上,影片通过4∶3画幅、固定镜头和自然光影,将北京胡同转化为具有独立叙事功能的美学空间。影片的成功实践为中国独立电影提供了启示:极简主义可转化为艺术优势,地域空间能成为叙事主体,反情节叙事更贴近现实,而社群化创作则实现了文化破圈。

    2025年17期 No.878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阿克达拉》:边疆地域的空间生产与情感共同体建构

    任磊;

    作为一部携带群体传记意味的剧情片,《阿克达拉》围绕边疆这一意象化空间复现多民族共建新疆棉田的历史事件与集体记忆,观照了情感共同体从意识生成到身份认同的建构历程。从叙事策略上看,《阿克达拉》通过形塑边疆地域作为文化镜像的多重面向,言说现代启蒙语境下的主体意识重塑,以及借助诗化体验播撒民族国家认同话语,由此也达成了理想家园与情感共振的相互烘衬、新生之境与认知共鸣的彼此映照、崇高场域与同构共情的交互合一。最终,影片以心灵史诗完成了对历史、社会、民族、国家等宏大主题的多重书写。

    2025年17期 No.878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